当前位置: 首页 > 武学知识 > 新闻详情
论我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2025-08-19 16:38:00 来源: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 (04) 作者:栗胜夫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是以具有攻防含义的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散手和各种功法为主要练习形式,注重神形兼备、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统武术是中华武术的母体,是其它各类武术的衍生地。丰厚的文化内涵,特殊的育人功能,鲜明的民族风格,使其风靡全球,形成了世人公认的中华民族品牌。就体育而言,传统武术作为我国人民的一种健身手段,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占据有半壁江山的突出位置。

但是,近现代以来,特别是近20余年来,我国传统武术却因种种原因,发展滞后,自身体系明显呈萎缩态势。全国各地、各门派的高龄拳师相继离世,人去艺绝,后继人才断层,传承内容大幅度递减,习武人群逐渐萎缩(不包括太极拳),大众对传统武术的认识日趋淡漠等,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面对现况,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寻思我国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的长效方略已是当务之急。

传统武术历经几千年的锤炼,被国人赞誉为国宝, 她是一种高层次的体育文化现象,对练习者具有良好的教化作用。实践证明,习武是一个接受民族文化思想的教育过程。她对于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风尚、处世方法、审美趣味等社会意识、社会心理及行为习惯,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过去,人们对武术的理解仅限于健身防身的层面上,没真正领会到武术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际功效,仅把她作为下层文化进行传播,这显然是片面的。时代到今天,“地球村现象”的日渐突显,世界各民族体育文化的相互交融渗透,为我国本土文化的传统武术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武术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誉,而在我们国内却重视不足,发展不力,渐趋萎缩,这是一种值得警惕的不良信号。目前,我国社会上一些健身操、街舞、迪斯科等西方体育项目受人欢迎;校园里,韩国的跆拳道受宠有加。相比之下,中华武术却显得相对冷清。国宝胜不过外来货的活生生现实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表面看,这是一个趣味爱好的体育现象,而它的深层则是一个民族文化问题。

1传统武术的萎缩速度大于传承速度

回顾中华武术的发展史,在其漫长的延续过程中,武术的遗失现象一直存在。尤其是当武术的军事功能被弱化以后,武术的失亡速度明显加快。为了证明这一现实,我们有必要从历史的角度对其进行简要回顾。

汉代,斑固著有《汉书·艺文志》一书,其中有不少是武术理论专著。仅弓箭射法之作就有《逢门射法》2篇,《阴通成射法》11篇,《李将军射法》3篇,《魏氏射法》6篇,《强弩将军王围射法》5篇,《蒲苴子弋法》4篇,《望远连驽射法》6篇,《护军射师王贺射书》5篇。除此之外,还有《手博》6篇,《剑道》38篇[1]。可以肯定,以上这些著作,是长期实践积淀而成的宝贵的经验,是理论精华。但可惜的是,这些财富并没有被代代传续下来,为后人所理解,所践行。而是全部化为烟云,荡然无存。究竟是毁于战火,亡于天灾,或人为所失,留给后人的也仅有叹息而已。

明代,显赫一时的内家拳,曾有“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的美誉[2]。明末清初,大儒家黄宗羲之子黄百家从学于内家拳直系传人王征南,两年之后,黄百家因习科举,入“国子监”(最高学府)学习,使习武活动被迫中断。数年后,内家拳师王征南病逝,黄宗羲为纪念这位身怀绝技的大师,亲手为其撰写了墓志铭。热情洋溢地赞颂了王征南拳师的精湛技艺与高尚品质。其后,黄百家也为自己的老师特意著述《王征南先生传》(又名《黄百家内家拳法》)一书,旨在感谢师傅的谆谆教诲,并有意将自己学到的内家拳法,以书为桥,传于后人。然而,严酷的事实并没有满足师徒二人的愿望,后继空人的厄运仍旧无情地降落于内家拳派。黄百家在其《王征南先生传》末页无奈地叹惜道:“独是先生之术所受者唯余,余既负先生之知,则此术已为广陵散矣!余宁忍哉,故特备著其委屑庶后有好事者或可因是而得之。虽然木牛流马诸葛书中之寸详矣,两千年以来,能复用之者谁乎?”[2]黄百家所言极是,虽然他是内家拳师王征南的唯一门徒,著写《王征南先生传》的目的在于对恩师的真情缅怀,对内家拳的诚心保护。但内家拳法毕竟是内家拳派几代人心血凝聚而成的系统产物,动作术语、歌诀名称均具门派特点,单线的言传身教模式一旦失衡,秘传技艺便成孤雁一只,岌岌可危。《王征南先生传》撰写于康熙戊申至丙辰(1668—1676)年,至目前已达三百余年,后人为之潜心研究者多不胜数,其结果皆为秘诀不解,徒劳往返,遗憾而终。

关于传统武术,类似以上实例当然还有许多。如驰名天下的峨嵋拳法,明代史书中多有记述,可现在,门派消迹,后人无影,早已失传。明清时期,在中州地区与嵩山少林拳、陈氏太极拳相齐名的苌氏拳派等均属此类。历史清楚的告诉世人,传统武术的薪火连接问题一直处于传承与发展的矛盾之中。难怪近现代众多的文人墨客在撰写武侠小说时,多以寻求武术秘笈为蓝本进行演绎杜撰。他们笔下的人和故事尽管多为虚构夸张,但武术史中,人技双亡的现象的确屡见不鲜。这种境况过去如此,现在依然。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关心武术事业,重视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工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79年1月,原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1983年至1986年间,在原国家体委挖掘整理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一个由各级武术挖掘整理组积极参与的“普查武术家底、抢救武术文化遗产”工作在全国展开[3]。这次挖整工作“初步查明流传各地的拳种129个,相关资料651万余字,录制70岁以上老拳师拳艺394.5小时。有关文献资料482本、古兵器392件、实物92件”[3],为以后的武术挖掘整理发展工作奠定了基础。这次武术普查工作,成绩是肯定的,但由于当时国家经济实力有限,致使这项工作在深度广度、全面系统、成果产出、开发利用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被挖掘整理的文献史料等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是像文物一样堆积尘封,传承工作没有得到有效的实践,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资源性浪费。时过境迁,一晃眼的功夫,20年过去了,那时70岁以上的老拳师几乎全无,不可弥补的流失现象依旧没有真正得到有效控制。

少林拳可谓中华武术中的一大名派,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久负盛名,国内外崇尚者多不胜数。特别是1983年电影《少林寺》的放映,使世界性的少林武术热骤然而升。自1988年至2002年间,当地政府因势利导,连续举办了7届国际少林武术节。其后,2004、2006年,少林武术节又升格为世界传统武术节。参赛人数逐届增多。2006年第2届世界传统武术节,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运动员、教练员多达2 000余人,真可谓规模空前。但鉴定一种文化的繁荣主要取决于两大主要因素:一是掌握、了解和学习此种文化人数的多少;二是传承此种文化具体内容的多少。我们认真考究少林武术的历史与现状时发现,明代至清代,少林拳各项套路多达340余种,而现在所保留下来的大致不过40余种。巨大的数字反差,又一次给我们鸣响了警钟。中华武术中的第一名牌少林武术表面上的繁荣,并不能粉饰她那不断消瘦的躯体。少林寺现任方丈释永信对少林武术的虚假盛况也深感焦虑,他认为,少林武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是生活在该文化空间或习得文化表现形式的人……,20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少林寺高僧大多身怀绝技而逝,拳谱秘诀和禅武合一的精髓也逐渐消亡”[4]。很显然,他忧虑的“习得文化表现形式的人”指的是深领少林武术文化的大师级人物,并非是对少林武术感兴趣的一般习练者。看来,盛名之下少林拳同样面临着严重危机。少林拳的萎缩不单单是技术层面,更重要的是文化血脉,民族精神。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武术的失亡速度快于传承速度,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武术现象。现在,政府高度重视非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对民风、民俗、中华古籍等设立了保护措施,这是一项刻不容缓、对历史负责的重要举措。无论是苍老的武术拳师,还是古老的武术秘本,或是近代的武术资料,这些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她们是中华武术历史发展的见证,承载着武术的本质与灵魂,蕴含着民族的生存智慧、修身之道、精神取向。

2传统武术衰落的原因分析

2.1 军事价值的退化是传统武术萎缩的基本因素之一

武术是中华民族文明的一部分,她起源于远古的生产劳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生活在荒山莽原的恶劣环境中,“人民少而禽兽众”[5],“鸷鸟攫老弱,猛兽食颛民”[6]。祖先们在同天敌作斗争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简单石器、棍、棒等,既是生产工具又是猎物和自卫的武器。长期实践中所生成的、有效的击、打、刺、劈、挑等技法,是如今各种武术器械运动方法的雏形。成功的一拳一脚是现代拳术动作的萌芽。随着人类智力的发达,生产力的提高,狩猎能力的增强,剩余价值的出现,军事冲突便随即产生。人类为争夺利益和地盘,原有的人与兽斗的厮杀升级为人与人之间的战斗。战争需要身强力壮的战士,更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具有攻防技巧、熟练运用精良武器的勇士。漫长的冷兵器时代,武术成了夺取权利的得力助手,刀、枪、棍、棒等兵器在战争中具有安邦定国的巨大作用。人与人之间的攻防格斗要比人与兽之间的战斗更加惨烈,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境况不足为奇。也正如此,军事战争成了武术进步的催化剂,不断发展前进的武术反哺于军事所需。二者如同一对孪生兄弟,相互促进,亲密无间,共同发展。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随着人类智力的升级,热兵器的创造发明与运用,冷兵器的军事作用被逐渐弱化。尤其是鸦片战争,洋人坚船利炮的强大威力,给了当时昏庸的清政府以深刻教训。军事实力的薄弱,简单的冷兵器无法与国外列强的先进武器相抗衡。于是乎,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接二连三的抛出,使得古老文明的中华曾蒙受奇耻大辱。在早期的战争里,力量与技巧是胜利的基本条件,在忠勇诚信等信条的引导下,英雄们“奋不顾身地与自然作斗争,与敌人作斗争,能在战争中捕杀猛兽中建功立业,乃是完成英雄行为的最基本品质,也是这个时期最完美的道德表现”[7]。然而,文化具有时代性,现代战争,胜算一方主要依赖的是先进的武器(威力大小、射程多少、目标的准确,效果的满意)及高智能谋划及高水平的操作能力,它们可视冷兵器为无物。武术无用于现代军事战争,也就不得已的退出军事舞台,朝着以健身为主体的道路发展。武术失去了用武之地,削弱了生长空间与勇武者们的表现机会,功能与价值就自然会随之递减。加之长期稳定的和平年代,又有谁热衷为武术那拳脚动作的攻防技巧潜心研究、花费无用之功呢?原有的武术技巧在流失,新的技艺无生成,这就是传统武术内容有减无增,日渐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2.2 传统武术自身的制约因素

“传统的武术原有着自己的许多理论……,在完成自身现代体育项目转化的过程之后,它的理论却没有能从总体上完成这一转化,许多过时了的东西仍旧被保留下来,甚至被奉为典则。加上武术界长期以来有着重技术、轻理论的倾向,因循守旧的习惯势力比较顽强”[8]。再者,民族传统诸多文化的渗透是传统武术厚重内涵的原因之一。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吸收其它文化精华的同时,一些消极的东西没有得到有效的过滤,因此,它与封闭、保守、分散的小农经济形态有着深厚的关系。在流传过程中,一些不讲科学,甚至故弄玄虚、迷信色彩的东西,也掺杂进来[9]。这些虽然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时代产物,但对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是不利因素。千百年来,武术的教学多为言传身教的小家庭模式,师徒之间单线传授,容易练就狭隘的思想意识和保守的处事观念,即使学徒增多,门派之见也容易形成。况且同门、同派弟子之间又有内外之别,如“直系传人”,“关门弟子”,“得意门生”等,都是轻重不一的实际例子。这种传承方式,其受体无疑是窄小的。

传统武术分门别派,守派意识表现突出。各门各派之间虽然能相互尊重,但彼此之间难以进行技术交流。另外,由于传统武术思想观念讲究含蓄务实,反对张扬炫耀、显山露水,提倡“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露头椽子易糟”;“教一手,留一手,预防后人暗动手”等理念,遇事中庸,不予争先。翻阅门派林立的武术史料,无论是古代的内家拳,还是著名的少林拳,他们对武术的传承慎之又慎,筛选徒弟,用心良苦。“没有合适的传人,宁可失传,也不轻传”[10]

2.3 竞技武术对传统武术的影响

竞技武术是在传统武术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支新拳种,“它是以科学系统的训练为手段,充分挖掘和发挥运动员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潜力的基础上,以提高技术演练水平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教育活动过程。”[11]自1987年以来,武术正式成了全运会的比赛项目,竞技武术同传统武术开始分野。由于金牌战略与负责体育各级官员的政绩相关联,所以,各省市自治区对竞技武术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相比之下,传统武术却倍感冷落。现在,竞技武术的竞赛规模发展到了一年间就有5~7次全国性比赛,而传统武术的比赛也只不过1~2次。从比赛性质来讲,竞技武术是锦标赛,各地政府拨专款派队参加,而传统武术比赛属观摩演练,地方政府不予资助。竞技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至少进行了8次以上的修改工作,而传统武术至今沿用的还是1991年被竞技武术套路淘汰不用的老规则。实践起来,文不对题,牵强凑合。在这方面,对二者的重视程度明显持有双重性。竞技武术经过20多年来的优势发展,使得一批又一批竞技武术人才脱颖而出,时值他们正处在青壮时期,多为武术工作岗位中的骨干(包括学校的武术教师、教练等),对竞技武术的感情要大于传统武术。重竞技武术、轻传统武术的观念更易使传统武术的衰落雪上加霜。

2.4 西方体育文化对传统武术的影响

传统武术的衰弱并非朝夕间的变化,它同样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渐变过程。随着历史的推进,信息化、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也给传统武术带来巨大冲击。过去,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把武术作为主要的健身手段进行练习,而如今,西方各种简单易行、快乐且富有乐趣的健身活动项目纷至沓来,的确令人眼花缭乱。它们迎合世人的生活需求和心理满足,学习这些项目要比学习武术快捷得多,容易得多,方便得多。因此,在健身这块舞台上,今与昔比,武术的优势不复存在,习武人群的转移和萎缩已是势不可挡。

3传统武术的保护措施与发展对策

3.1 迅速构建、启动全国第二次武术挖掘整理与传承工作

抓住了对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传承发展工作,就等于抓住了中华武术发展的关键。传统武术的萎缩与人才断层是一个关乎武术兴衰的大事,如此所说,绝非耸人听闻。面对现实,迅速启动全国第二次武术挖掘整理与传承工作,是解决传统武术持续萎缩的良策。早在1983年,国家进行过一次全国性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启动的第二次武术挖掘整理与传承工作应是第一次的延伸和扩展。因为在第一次挖整工作的主要对象是上了年纪的民间老拳师的拳路和这些老拳师所存放的武术古籍资料(包括实物)。20年过去了,当年的拳师大都离世,我们决不能因为仅进行过一次全国性武术挖整工作就可以一劳永逸、万事大吉了。传统武术的挖整与传承是一桩系统工程,要常抓不懈。从措施上,需要举国上下通力合作,发挥政府的主导功能,调动地方体育部门的积极性,扎扎实实的打好这场挖整传承工作之仗。第二次挖整传承工作应该是更深入、更全面、更仔细。工作的核心是“形”与“神”的梳理,所谓“形”是指人与技术书籍等可以直接看得到的;所谓的“神”则是指武术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实质,当然也包括口头性的歌诀、礼节、理念等。

对于传统武术的保护工作,坚持完整系统继承的原则,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挽救民间文化遗产的文件精神,在总结第一次全国武术挖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尽快设立第二次全国武术挖整与传承工作的专门组织机构。组建专家队伍,制定科学性、可操作性强的工作实施方案,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模式,着力作好对传统武术的保护工作。对此,我们要高瞻远瞩,有大局意识。在对民间杰出的武术家、优秀传承人进行深入细致调查的同时,需专人进行理论与技术的整理工作。要以对待国宝的责任心对待优秀的武术传人。拨专款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必要时为他们树碑立传,让他们感到肩上任务的光荣及意义的重要,使其乐意收徒授艺,同时间赛跑,最大限度地减少我国传统武术的流失和消亡。

3.2 坚持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协调发展的路子

为使武术走向世界,进入奥运会,我国早在1982年的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就制定了“积极稳步地向国外推广”的发展方针[12]。其后,为此目标做了大量工作。2001年7月13日,申办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权的成功,圆了13亿中国人的奥运梦。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受到激发,民族自尊心进一步增强。国人不仅就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表示关注,同时还对乘我国承办奥运会良机,使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投以极大热情,抱有无限希望。国家把主要精力投放于竞技武术也是情理之中,属特殊的背景所导致。中华武术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武术这一丰富而厚实的基础资源,传统武术是根本,竞技武术是龙头,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竞技武术坚持的发展方向是高、难、美、新,尽管是一小部分“超人”的表现舞台,但她给大众所奉献的却是新时代的风韵,高质量的精神享受。传统武术的主根源在民间,内容丰富,异彩纷呈,表现的是宗风的张扬,精神的深邃,是服务于社会的基础性项目。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是并蒂莲花,具有不可割舍的互补性,二者并重,相互促进,不失平衡,应是我们今后永远不能动摇的发展方针。

为了使传统武术的不公待遇尽快得到解决,国家职能部门应注重加快对传统武术挖整工作的具体部署,抓紧时间制定和出台符合传统武术运动特点的竞赛规则,增加传统武术的竞赛活动,扩大各民族间武术文化的交流范围,强化理论研究,开拓新的内容体系,提升精品意识,全面推进传统武术繁荣的新局面。

3.3 更新观念,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使传统武术为时代服务

武术的技击功能决定了传统拳师们在传承过程中对弟子的特殊要求。技不轻传的思想既是武术本身的必然,也是古往今来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崇德尚武,品技兼优是武林各派对弟子们的一贯要求。培育一位精英,增添一份光彩;少一个败类,免一处忧患。漫长的封建社会使传统武术文化思想带有清晰的时代烙印,单一的家教模式、封闭的演练方法、神秘的保守理念、狭隘的门户之见等对武术的传播具有很强的阻碍。加强对传统武术的研究,就是要使传统武术与现代社会、现代文明的发展相适应、相结合,克服其保守和糟粕、流弊,挖掘、传承、弘扬其合理思想和有价值的成分和精华。历史的今天,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家教模式已被当今的学校教育模式所代替,武术的教育观也随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不断改进。我们研究传统武术,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爱护的角度,探索和总结传统武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战略高度,反思历史、审视现状、挖掘其现实意义,构思传统武术的保护与发展模式,回应时代所带来的严峻挑战。

传统武术是民族文化的浓缩,诸子百家的精华部分在传统武术文化中均有体现。尽管她身上也带有一些封建烙印,但纵观整个武术的发展脉络,概括武术文化的思想趋向,和谐是她的终极目标,她所蕴涵的品质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是她被世人视为国宝的根本所在。根据我国传统武术的现状,我们强调了对武术挖掘整理传承的重要性,但我们的目的绝不仅如此,挖掘的目的是传承,传承的目的是发展,而发展的动力是创新,我们要在创新中求发展,发展中谋创新。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遵循武术运动的发展规律,坚持多元并举的发展道路,需切实从健身、欣赏、技击、育人4个层面做文章。

武术在现代化的今天,要想得到大众的青睐,首先要真正认识世界,掌握世人的生活规律,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对传统武术进行创新改造,没有创新的武术是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的。那种武术越老越好、十年磨一剑的模式必须改进。武术要简化,要简单,要使世人便于学习和掌握。

传统武术的技术发展要坚持高、美、新、真方针,借鉴古时的擂台形式,开发武术徒手、长、短兵器的攻防对抗项目,研制相应的竞赛规则及安全措施,力求使原生态的武术释放出时代的光彩和感人的魅力。

理论研究需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科学研究成果要为武术自身的发展增强动力,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具体讲,也就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国宝的特殊功能。传统武术一贯重视武德教育,过去,各门派均订有戒律训条,但由于各自为政,内容不一,明显带有历史胎记。时代的今天,构筑适应新时代韵律的“武术美德工程”也是当代一桩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工作。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武术要发展,离不开美德的培育。

参考文献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招贤纳士 广告服务 商务洽谈 公益项目
习武强国 Copyright © 2024 - 2028 北京日月天地体育文化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58075319 京ICP备13052380号-1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芳城园一区17号 邮编:100078